市、鎮、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是我國衛生政策的主要內容。加強鎮村衛生站、街道衛生服務中心建設是改善鎮村社區居民就醫環境,完善農村衛生服務網絡,解決村民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舉措,是基層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惠民工程。
當前,我市16個鎮(街道)309個村委會共有村衛生站700間,注冊登記的鄉村醫生745人。我市的村衛生站大部分建于缺醫少藥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多年來村衛生站承擔著傳染病疫情報告、計劃免診、婦幼保健、常見病、多發病的一般診治和轉診服務及一般康復工作,發揮了很大作用。基礎設施方面,村衛生站大都以鄉村醫生的自建房、自租房為主,建筑面積普遍30多平方米至60平方米不等,基本做到診療室、藥房、注射室三室分開,配備基本的消毒滅菌設施和急救設備。從業人員方面,我市鄉村醫生構成主要由早期經陽春衛校、省鄉村醫生培訓班培訓取得鄉村醫生合格證人員為主,近幾年逐漸有部分醫學專業大中專畢業生充實到鄉村醫生隊伍。管理方面,村衛生站基本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市衛計部門負責村衛生站技術培訓和日常治療規范管理,自2007年開始,省針對村衛生站實施專項資金補助政策,即每村每年補助一萬元的經費,村衛生站承擔了鎮衛生院的部分公共衛生服務職能。
現就切實抓好鎮村衛生站標準化建設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大政府投入,加強部門聯動。基層醫療機構的建設是惠民工程,建議政府牽頭,加強衛計局、發展改革局、財政局等相關部門溝通協調,理順市、鎮、村三級管理,解決建設用地和資金問題。同時把村衛生站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扶貧開發“雙到”工作結合起來,多方籌措資金有效推進村衛生站建設。
(二)加快推進村衛生站公建民營規范化建設。按照廣東省《關于做好村衛生站公建民營規范化建設的通知》要求,村衛生站房屋建設規模不低于60平方米,至少應有診斷室、治療室、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室和藥房等標準化配置,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便捷的醫療服務。
(三)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管理,形成高素質的鄉村醫生隊伍。針對當前鄉村醫生學歷偏低、年齡偏大的情況,由衛計部門出臺具體政策,鼓勵、引導醫學院校大中專畢業生和民營醫院醫生到農村服務,建立鄉村醫生的準入退出管理考核和待遇保障機制,在全市范圍內基本實現緊密型鎮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
(四)健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準入退出機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準入機制是提升社區衛生服務質量、內涵的根本保證,退出機制有利于保持社區服務機構活力。
(五)理順鎮衛生院對村衛生站的管理體制。除根據標準配置各類醫療設備和相應衛技人員外,要加強計算機網絡平臺建設,實行雙向轉診、遠程治療、醫學結果互認、醫保網絡連接等。建立和落實藥品集中采購、配送制度,降低村衛生站的藥品價格。實施藥品限價政策,宣傳普及醫療常識,引導農民科學選擇就診機構。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
正在閱讀: 張 萍委員發言:抓好鎮村衛生站標準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