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陽春市河?鎮凌霄村的
“羅老膏藥”制作技藝
作為陽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
醫藥類代表項目
它不僅是古老中醫的現代表達
更是四代人心血與創新精神的結晶
一貼膏藥,四代匠心
跨越百年的堅守與傳承
今天
我們一起走進河?鎮凌霄村
解鎖熬制非遺膏藥的傳統技藝
羅振釗常年在河?鎮凌霄村第二衛生站坐診 空暇時間,就和他兒子羅清基研究藥方 那本泛黃的筆記本 頁角因長年記錄翻閱已微微折皺 上面記錄的每一味草藥 都是家族智慧與歷史沉淀的見證 “羅老膏藥”起源于 創始人羅耀漢的自愈探索 為緩解腰腿疼痛 他從草藥與古籍中汲取靈感研制藥膏 從而開啟了一個家族與中醫藥 不解的緣分 “我爺爺將這門技藝傳給我父親 我父親又傳給我 祖祖輩輩就是這么傳下來的。” 羅振釗介紹 目前他與兒子羅清基 為“羅老膏藥”制作技藝的三代與四代傳人 提及“羅老膏藥”中選用的藥材,羅振釗如數家珍:“ 伸筋草、骨碎補、制川烏、制草烏等,都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行滯去瘀、消腫化瘀、驅風散寒等功效。” 凌霄村當地氣候濕潤,風濕等疾病頻擾村民。身為鄉村醫生,羅振釗憑借數十年臨床經驗,進一步摸索發展了膏藥配方,研制出治療風濕疾病的中醫膏藥,有效緩解了村民們的病痛,其醫術與醫德也贏得了群眾的贊譽。 “許多云浮、信宜、羅定、廣西 乃至香港、澳門等地的患者 都來到我這里求醫 我認為,療效就是最好的口碑。” 羅振釗說道 “羅老膏藥” 不僅在當地享有名氣 其制作技藝更是在2022年被正式列入 陽江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熬制膏藥的房間 中藥與麻油的香氣交織 從膏藥的選料、浸泡、煉油、下丹 去火毒至攤涂 羅清基對每個步驟熟稔于心 從跟隨父親學習到全面掌握技藝 他始終堅守傳統 “父親教導我醫道從經典起 要求我必須熟讀《藥性賦》《湯頭歌訣》等醫學經典 了解每一味藥物的性質和功效 用好中藥治療疾病。” 羅清基介紹,“羅老膏藥”選用本地生長的鉤藤、海風藤、雞血藤、千斤拔、走馬胎、牛大力、桑枝、骨碎補、伸筋草、狗脊、絡石藤等,與其他地道精選的制川烏、制草烏、三七、紅花、土鱉蟲、五加皮、乳香、沒藥、血竭、冰片依方配比,需要精心制作,確保不在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 精心選料 伸筋草、骨碎補、制川烏、制草烏等藥材,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化瘀、驅風散寒。 香油浸泡 春夏季節五日,秋冬七日 藥材有效成分充分溶解于香油中。 火候獨到 藥材與香油混合物被緩緩加熱,加快融合,達到“滴水成珠”的標準。 下丹成型 遵循古方比例,加入紅丹,膏體呈現黑亮色澤,膏藥成型。 去毒嚴謹 膏藥需浸于山泉水中,歷經數日并頻繁換水,去除殘留火毒,確保藥效溫和安全。 攤涂成藥 膏藥與麝香、冰片、血竭等藥材混合調勻, 將膏體均勻涂抹于棉布之上,攤涂成藥。 父子同心 傳統與創新并驅 在羅振釗看來 鄉村醫生是奮斗在醫療預防保健的網底一線 讓村里的群眾做到 “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村” 羅清基在繼承父親衣缽的同時 也肩負起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任 近年來 面對市場,羅清基兼顧傳統與創新 推出水溶性膏貼 實現傳統與現代便利的結合 并引入現代設備提升產能 羅清基希望能夠將“羅老膏藥”制作技藝 代代傳承并發揚光大 “我會繼續努力傳承好這項技藝 讓更多人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深意與獨特魅力。”
羅清基自幼受中醫文化的熏陶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