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是構建和諧社會和實現科學發展的必要前提。促進社會公正,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
公正的內涵
公正,在當代中國語境里,公正的同義語是“公平正義”。公正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價值追求。早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就把公正視為理想政體的重要德性。公正亦是社會制度的最高價值。當代最著名的政治哲學家羅爾斯曾說,公正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如同真理是思想的首要價值。公正是一切統治者孜孜以求的價值目標。只有建立了公正的秩序,才能獲得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公正也是所有人民最渴望的價值理想。只有在公正的社會中,人民才能各得其所、安居樂業。
公正作為一種社會價值,是衡量一個社會的制度安排是否正當合理的重要標準。一個社會的公正,應當體現在經濟、政治、法律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和各個方面。公正的核心是分配公正。依據政治哲學傳統,公正的內涵在于“給予其所應得”,馬克思也曾指出,各種公平主張實際上是人們對現存分配形式與自身利益關系的價值判斷。也就是說,社會公正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要對權利和義務進行合理分配,依據合理的尺度來分配權利和自由、權力和機會、收入和財富等社會資源。
古往今來,公正在不同時期不同群體的詮釋中呈現出各式各樣的形態和內涵。馬克思主義認為,公正觀念總是一定社會集團的公正觀念,不存在永恒的、普適的公正,而一定集團的公正觀念又是該集團現存經濟關系的體現。恩格斯說,公正“始終只是現存經濟關系在保守方面或其革命方面的觀念化、神圣化的表現”。[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2頁。]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公正觀認為奴隸制度是公正的,資產階級的公正觀則要求廢除封建制度。每個社會集團都是基于自身的經濟關系和利益訴求來提出自身的公正理念。
社會主義所倡導的公正理念是基于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提出的無產階級公正理念,比資本主義的公正理念更具優越性。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資產階級公正觀是基于符合資產階級利益的生產資料私有制提出,其公正的唯一尺度就在于商品經濟的等價交換原則,除此之外便只有剝削和不平等。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公正的虛幻性,“自由!因為商品例如勞動力的買者和賣者,只取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他們是作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締結契約的。……平等!因為他們彼此只是作為商品的所有者發生關系,用等價物交換等價物。”[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6頁。]在資產階級自詡的正義社會里,不僅沒有消除有產者和無產者之間的不平等,反而使其更加尖銳化。資本主義按照正義平等自由所建造的社會是“一幅令人失望的諷刺畫”。而社會主義的公正理念,是在無產階級要求推翻資本主義私有制、消滅一切階級和剝削的革命實踐中產生的。具體而言,社會主義的公正理念和公正目標包括以下層面和內容:
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保證人民群眾在生產資料占有上的公平和平等,從而保障社會利益分配的起點公正;實行按勞分配原則,以勞動作為統一的分配尺度,排除社會產品分配上的壟斷和特權,從而保障社會利益分配的程序公正;以共同富裕為發展目標,使發展成果為全體人民所共享,從而保障社會利益分配的結果公正;堅持人民民主,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使人民共同參與和管理國家事務,并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保障政治和法律的公正。
社會主義的公正理念是以人為本的公正理念。依據這種理念,社會主義社會的各項制度安排總是將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與目的,并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實現人民的愿望、滿足人民的需要、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社會主義公正與資本主義公正更具有廣泛性和現實性。鄧小平同志說過,“我們為社會主義奮斗,不但是因為社會主義有條件比資本主義更快地發展生產力,而且因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象。”[ 《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3頁。]在以往一切剝削和壓迫制度下都不可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公正。社會主義制度從根本改變了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的命運,在實現社會平等和公平正義方面取得了巨大進步,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正是在這種意義上,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重要特征,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最為核心的價值。
掃描二維碼隨身看資訊